第136章 第 136 章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36章 第 136 章

第(1/3)页

初夏风来本是清凉,  于楼阁老而言,却宛若秋寒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惶惶回想皇帝方才所言,后知后觉,  才省得皇帝已然给了他机会,而他未抓住仅存的温情,  反惦记着户部尚书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双指将那枚白棋子置于石盘上,  棋子晃晃悠悠,终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圆是扁?

        篓子没有捅破,楼阁老若是主动些,  此事尚可圆过去,他不让皇帝为难,  皇帝自也会给他留两分薄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扁”与“贬”同音。他若是不肯,  皇帝念旧情不会杀他,  但免不了一旨贬谪,当朝首辅落入穷乡僻壤。

        楼宇兴不是不懂如何选择,  而是他现在心绪混乱,悔意涌上心头,  以致山羊胡颤颤,  欲言不知从何说起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言道:“一晃就快二十年了,  真快呀……”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孤立无援的大皇子,楼宇兴也不再是一心守住皇室正统的楼先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楼阁老清醒了几分,  落寞缓缓道:“老臣耽于权术,监管不力,难辞其咎,且年事已高,  无力再任内阁重职,  往陛下开恩,  准允老臣告老还乡,颐养天年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帝仍望着楼宇兴,似在等他接着说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大一件事,皇帝岂会只处置楼宇兴一人?楼宇兴好些门生在朝中已成气候,足以撑着整个河西派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臣的那些门生,亦恳请陛下准予他们告病身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至于那些直接犯了事的,只能认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朕,准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楼宇兴的两句话,意味着曾经盛极一时的河西派由此转衰,消匿于朝堂中,就好比一棵郁郁苍苍的大树被削去了主干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的十数日里,吏部与礼部忙碌了起来。一来是不少京官临近考满,皇帝下旨,将他们外派到各地做官,二来是不少重臣或因年老、或因患疾,奏请致仕还乡。这两样加加起来,朝中的官位变动可不小。

        礼部与光禄寺奉皇帝之命,备酒澧膳馐,荣送楼阁老告老还乡。事情来得急,数日之内难以筹备周全,欢送宴点到即止,远不及当年邹阁老身退时的风光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,多少门生臣子痛哭流涕,声声挽留邹阁老,渡口岸边追着挥袖道别。彼时楼宇兴嗤之以鼻,今日轮到自己时,听着些虚与委蛇的场面话,方知自己何其可笑。

        渡口边上,楼宇兴落寞登船,再回首京都时,忽见驿站边上一骑扬尘,是锦衣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楼阁老,下官奉陛下之命,送来此物,送别先生。”那锦衣卫取出一纸轴,又道,“陛下说,此乃楼先生在陛下初登基时赠予陛下,陛下一直挂在御书房中告诫自己,深以为用,今日楼先生归去,陛下将此物归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还说,此生不忘先生昔日所教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褪下紫红官袍,再着士子青袍的楼宇兴,怅然泪下。他颤颤打开纸轴,只见上头苍劲写着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的一句话——

        “上好本,则端正之士在前;上好利,则毁誉之士在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意思是君主开明,仁德施政,则品行端正的贤能受到重用。君主追名逐利,则恶语中伤、阿谀奉承之人常伴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以此来告诫刚登基的皇帝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实是,皇帝深一脚浅一脚的,曾走过歪路,但总算守住了此句。而楼宇兴,不知何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enx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