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一十二章 正面对决(求订阅!)_水浒逐鹿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百一十二章 正面对决(求订阅!)

第(1/3)页

  …

  所谓的辽西京,其实就是后世的山西大同。

  辽太宗时,石敬瑭割云州与辽国,升为节度使州,成为辽国重要的军事重镇。

  重熙十三年,升为西京,府名大同。

  辽西京就在宋国河东路的正上方。

  而河东路第一要城就是太原城。

  不过,为了赶时间,吴玠、岳飞等人并没有在太原城停留,而是双双直接就越过太原城,吴玠走忻州前往陈家谷,准备攻取朔州,而岳飞走代州,准备过雁门关进入雁北平原,然后攻取应州。

  吴玠一路暂且不提,先只说岳飞这一路。

  ……

  州外壮大同之藩卫,内固太原之锁钥。根柢三关,咽喉全晋。向以山川扼塞,去边颇远,称为腹里。自东胜弃而平、雁剥肤、河套失而偏、老震邻矣……太原建为重镇,州尤为唇齿要地。

  代州与太原唇齿相依,作为锁钥之重,依托雁门关,使太原的防守更加稳固。

  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。

  又云:天下九塞,勾注其一。

  所以,雁门关最早的名称又叫“勾注”。

  雁门关得名于《山海经》:“雁门,飞雁出于其门。”——勾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米以上,崇山峻岭环抱,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,大雁只能从这里飞过,而就在代州北十五里的雁门关,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。

  雁门关是中原通往北方少数民族(古时称胡人)的门户,历代王朝都派重兵镇守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发生在雁门关这里的战事有一千多次。

  一部雁门关军事史,堪称半部华夏五千年重大国防军事篇;一条雁门关商埠路,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。

  自古有“得雁门而得天下,失雁门而失中原”之说。

  所以,雁门关是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。

  宋辽对战时期,凭借雁门关的天然屏障,在河东这边辽军难以进入中原大地,避免了宋军两线作战,宋军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河北,因此雁门对宋国的意义非常重大。

  出了雁门关,便是平坦的雁北平原。

  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来说,雁北平原简直是最理想的作战天堂。

  塞外民族自幼精于骑射,兼且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enx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